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引領下,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立足新發展階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及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對我區氫能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從頂層設計、政策支撐、管理機制、技術攻關、應用場景等諸多要素維度共同發力,努力將我區建設成為西北地區氫能樞紐和氫能發展先行區,在全國能源結構轉型進程中發揮示范區的作用。
高度重視產業頂層設計
我區屬于氫能資源富集區,氫能產業將成為我區能源轉型發展新的引擎,需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為此,一是應從自治區層面盡快制定統一的氫能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形成清晰的戰略導向。相關部門應全面評估氫能在碳達峰、能源革命、搶占新能源產業發展制高點和重塑未來經濟體系中的戰略地位,統籌謀劃從制氫、儲運、氫電轉換、多場景應用到相關氫能裝備制造的全產業鏈構建及區域氫能產業布局,及早制定我區氫能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氫能產業發展定位以及氫能開發使用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方向,把氫能產業全面融入能源、工業、建筑和交通等各個領域,并作為我區“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的重要內容和應對難以減排領域的核心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統籌協調氫能與其他能源的協同發展,打破行業壁壘,完善氫能供需體系建設,避免資源低效配置,逐步形成一體化全區域性氫能產業鏈布局,進而帶動氫能相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堅持“綠氫”優先原則,制定清晰精準的氫能產業發展路線圖,明確階段性目標和分步實施的重點,引導灰氫有序退出、藍氫高值利用和綠氫大規模發展,堅定不移推動清潔低碳氫源的優先開發和傳統制氫方式的清潔低碳發展,將我區逐步打造成為綠氫制儲運產業集聚區。三是逐步構建綠色低碳的多元化氫能應用場景。重點圍繞綠氫化工產業、氫能交通等領域,引導綠氫制取、用能降碳、氫車應用、氫碳循環,超前布局和建設高純氫制備、加氫站、氫氣儲運設施、氫燃料電池等基礎設施,有序推動煤、油、氣等化石原料及燃料合理替代,為氫能打開終端應用市場,形成氫能的規模化應用,逐步達致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目標,并以此助力我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精準構筑政策體系
針對氫能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及其難點、堵點問題,精準施策,制定覆蓋全產業、全過程、能落地的政策支撐體系。一是搶抓“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氫能產業的有利發展機遇,盡快制定出臺促進我區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財稅金融激勵政策。建議相關部門將氫能作為自治區新型戰略產業大力扶持,盡早出臺氫能產業發展的階段性扶持政策,對氫能生產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采取貼息貸款或獎勵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同時進一步明確面向氫能產業的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加強氫能綜合技術科技研發及產業支持力度,從根本上避免產業概念化、技術空心化等問題的出現,尤其要重視對清潔能源制氫及氫燃料電池進行專項科技及政策支撐,以此推動我區氫能產業穩定發展。二是探索建立穩定持續的“財政+社會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建立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吸引和撬動更多的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投入,集中各種社會資源推動我區氫能產業發展壯大。三是針對氫能生產項目的核準、規劃、用地、環保等行政許可事項,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早日助推實現我區氫能資源的商業化和規模化開發利用。
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一是可在自治區層面建立氫能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全盤統籌指導我區氫能產業發展和氫能安全監管工作,協調各部門、各地市和各重點行業開展氫能產業各環節的安全監管和推廣應用,統籌謀劃區域氫能產業布局,加強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涉及氫能產業發展的技術知識普及和能力建設。二是確定牽頭主管部門并建立有力的跨部門協調機制,進一步厘清行政審批、生態環境、市場監管、交通運輸、城市管理、住建、應急管理等監督管理部門在氫能產業鏈各環節中的職能分工和監管職責,尤其要針對液氫相關標準、氫氣壓力容器標準、加氫站的歸口管理和審批流程、油氫氣氫合建站監管模式等領域,積極探索理順相關管理程序和監管流程,為氫能產業發展做好環境優化工作,統籌助推氫能戰略的落地實施,確保我區氫能產業安全平穩高效運行。
著力推進氫能全鏈條產業體系的統籌謀劃與初步構建。氫能產業發展是一個全產業鏈聯動、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系統工程,發展氫能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轉換能源結構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為此,一是應利用我區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優勢,依托氫能產業示范園區和化工園區建設,加快培育完善的氫制取、氫儲運、氫燃料電池、氫應用全產業鏈條,建立全區一盤棋的氫能產業布局和市場格局,力爭在全國氫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具體而言,在制氫方面,應適時謀劃布局地區級綠氫和低碳氫生產基地,如可利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資源和產業優勢,建立規模化綠氫生產基地,將綠氫培育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接續產業。同時,可通過開展煤化工產業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制備藍氫,建成低成本氫氣生產供應高地;在氫儲運和加氫站方面,可開展天然氣管網摻氫等試點,并依托現有加油站和加氣站體系,在全區范圍內建立完善的加氫站網絡;在工業應用方面,可在煤化工、鋼鐵、石化、冶金和水泥等領域推行氫替代煤炭的工業流程再造。以此推動我區形成涵蓋氫氣制取、儲存、運輸、加注等重點環節,氫燃料電池核心部件及氫基礎設施的全鏈條產業體系雛形。
持續強化攻關力度
一是立足我區氫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技術攻關,建立完善氫能產業生態鏈科研創新應用體系,整合科研院所和企業界資源,集中優勢,組建自治區級氫能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積極開展氫能基礎知識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近期可將綠氫生產、儲運技術作為自治區重大科技攻關課題,鼓勵科研機構和寶豐能源等龍頭企業協作開展從綠氫制取、儲運到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攻關,爭取在制氫、儲運、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和關鍵原材料方面實現集中突破。二是依托區內外重點行業研究機構和骨干企業,借助氫能生產及應用基地,建立綠氫合成燃料、綠氫合成氨、氫冶金、燃料電池重卡、家庭用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等典型應用示范技術中心,形成各有側重的協作創新與推廣應用體系。針對需要攻堅克難的關鍵共性研發和應用項目清單,通過“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技術迭代”的模式,以應用場景為導向,加快形成技術迭代升級、生產成本降低和應用規模化互動機制,以此帶動我區氫能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推進氫能產業的市場化進程,充分發揮氫能產業在助推我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生力軍作用。
(執筆:劉雅靜)